|
在湖南娄底涟源市古塘乡,退役军人吴方才通过三十载努力改良和探索,不仅让“梅山棕编”纳入了娄底市级非遗传承代表性保护名录,而且让这门传统手艺进社会、进校园、进市场,让非遗作品转型为文化产业,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,带动着地方闲散人员、贫困人口精准脱贫。 吴方才系涟源市古塘乡大湾里村(原麦塘村)村民,1983年11月应征入伍,在武警广州市支队服役,服役期间荣获支队五次嘉奖,及公安部通报嘉奖一次。1987年退伍回乡。他所在的古塘乡麦塘村是一个“鸡不下蛋”的穷山村,由于山地贫瘠,许多村民都外出打工去了,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小孩。正值壮劳力的吴方才看到家乡的现实情况,他不愿意走大家外出务工的旧路,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。
俗话说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通过观察,他发现村里普遍种植一种植物“山棕”,以前村民都用于编织棕蓑衣、棕草鞋,随着时代的进步,这些产品渐渐淡出村民的日常生活,没有用武之地。吴方才认为,山棕的风格虽然淳朴,但是加上新颖的设计与创新的工艺,这些原始自然的材料一定会焕发出迷人的时尚光彩。
他先是苦心钻研手工编织飞禽走兽工艺,将反映中华民族的图腾“龙文化”和“梅山棕编”结合,2003年作品“手工棕叶编龙(又称中国龙)”荣获国家二十一世纪优秀创新科技成果精选,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,棕编螳螂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。2014年对龙的造型更进一步完整美化,再次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新型外观设计专利。
他不满足仅仅手工编织,还将600多年传承下来的山棕处理秘方与现代自研创新技朮相结合,成功研发生产出“山棕”鞋垫鞋系列产品。目前“山棕制鞋”项目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一项,实用新型专利两个。
通过他的努力,“梅山棕编”于2014年6月15日由涟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涟源市级非遗保护名录,2016年12月由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娄底市级非遗传承代表性保护名录。
吴方才的儿子吴忍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。吴方才和儿子带领村里的老人,闲散妇女习学棕编手工编织,成立了涟源市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,建设了非遗山棕制鞋技艺传承培训基地。公司目前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学习棕编手工制鞋技术,采取 “非遗+扶贫”方式,公司与贫困对象对接形成利益连接机制,增加扶贫岗位350个,贫困户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。
2019年,公司总产值突破 7000 万元。 今年,在湖南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,“梅山棕编”荣获一等奖并将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总决赛。正如吴方才自己所说,“小棕编,编出了大梦想”。
|
|